“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最近,奧迪和上汽集團對于這句話應該是心有戚戚焉。
11月30日晚,一封由奧迪中國總經理魏永新簽署的內部絕密文件被媒體曝光。迫于“12月1日全面停止提車”的巨大威脅,奧迪AG同意暫停與上汽集團關于銷售和網絡的談判。但這份文件同時強調,將在現有的經銷商網絡有長期和穩定的盈利情況下,并與奧迪經銷商聯會達成共識后,再與上汽集團進行下一步談判。看上去,面對國內奧迪經銷商沸反盈天的抗議,奧迪AG不得不在“上汽奧迪”的談判進程中按下了暫停鍵。
就在人們認為“上汽奧迪”的風波將暫時告一段落時,一直未發聲的上汽集團突然發話。在12月1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明確表示,上汽和奧迪的合作不會有大變化,合作的具體細節將在合適的時候公布。
據多家媒體報道,當現場有股東進行征詢時,陳虹回答說:“關于上汽和奧迪合作,炒作得厲害,但沒什么大不了,不會有什么變化。合作具體細節和內容還在蹉商中,合適時會對外公布。1985年,上汽最早引進大眾品牌,組建了合資公司上海大眾(上汽大眾的前身)。1991年,一汽和大眾合作。大眾花落兩家,已經司空見慣,沒出什么事。奧迪和兩家合作,如果各方面關系處理得好,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
截至目前,上汽集團尚未對此消息作出任何官方聲明。
實際上,奧迪AG也認為與上汽集團的談判不會擱置太久。“在2017年3月底之前開始奧迪、上汽集團和一汽奧迪經銷商聯會商談。”該文件給出的時間節點顯示,奧迪只是將這次與國內經銷商的“議和”當作緩兵之計。更令人詫異的是,奧迪在文件中輕描淡寫地表示,“如有需要,一汽集團也將被邀請參與”。與要求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盡快安撫經銷商的急迫語氣相比,在“上汽奧迪”項目的談判桌上,奧迪AG仍未將同舟共濟近30年的合作伙伴一汽集團放在應有的位置上。
奧迪經銷商聯會的一位匿名人士告訴記者,4個月內讓現有的奧迪經銷商扭虧為盈,乃至實現長期和穩定的盈利,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到時候沒有達到恢復盈利的條件,談判也不會有結果。”他坦言,經銷商無權干涉上汽集團與誰合作,但也同時強調,“我們必將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
據CADA奧迪經銷商聯會籌委會統計,在“上汽大眾與奧迪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曝光后,國內奧迪經銷商的整體信心指數從8.3分銳減至6.6分。其中,“產品信心”、“品牌形象”、“商務政策”、“廠商溝通”和“盈利潛力”等關鍵指標的跌幅均接近甚至超過四分之一,創國內豪華車品牌新低。
如果說市場中糾結迷惘的情緒為“上汽奧迪”項目蒙上了一層陰影,那么另一大的變數,則是上汽集團究竟能以何種方式與奧迪合作。
此前,國務院曾明確表態,對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產能,“原則上不再批準新建傳統燃油汽車生產企業”。因此基本可以判定,上汽大眾將以代工的方式生產奧迪品牌的汽車。
在業內人士眼中,代工與正常合資的差別有“本質的不同”。因為,代工意味著上汽大眾就算如愿獲得利潤,也無法像一家真正的合資企業那樣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
看起來兩廂情愿的“上汽奧迪”,背后卻是中國企業再次淪為“富士康”式代工廠的殘酷現實。從長遠看,這樣的“上汽奧迪”對中國汽車產業究竟是蜜糖,還是砒霜?
獨立汽車產業評論員夏樹指出,作為國內唯一躋身全球汽車企業前十的大型國有企業,上汽集團應該從中國汽車工業和自主品牌的大局出發。“如果甘于淪為奧迪在華攫取利潤的‘提款機’,上汽集團無疑缺乏領導者應有的擔當。”
12月4日晚,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定增募資150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等相關項目”。恰逢“上汽奧迪”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項目談判似乎將要進入膠著狀態,在這個節點上,上汽集團募資150億元,不得不令人浮想聯翩。
1年前,陳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上汽自主品牌的發展確實需要反省,“起步過多依賴于合資,造成水土不服。做法上采取跟隨策略,對創新的關注度低于跟隨關注度”。
如今,上汽好不容易熬過了3年來的自主品牌發展陣痛,剛剛憑借一炮而紅的榮威RX5實現銷量增長,就開始掉頭追求數十年前的代工模式。在夏樹看來,上汽集團固執地追求代工奧迪,可能會因耗費集團大量資源而耽誤自主品牌的發展,“這種倒退的選擇,無疑是對汽車行業規律的直接挑戰”。
有著10多年從業經歷的行業分析師白德認為,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威脅在于,奧迪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將為上汽和一汽設下“零和博弈”的陷阱。將來中德雙方一旦在車型導入上產生分歧,上汽可能會和一汽展開“兄弟鬩墻”的競價PK,“這將是政府和消費者都不愿看到的悲劇”。
夏樹認為,既然奧迪同一汽建立了長達近30年的合作關系,并期望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就必須本著相互尊重的態度。“奧迪這種給中國車企‘設局’的做法不僅令合作伙伴寒心,更提醒我們,必須注意提防那些為了投機而無所不用其極的‘野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