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個月的新聞,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想必不由得又高興了一下。
在財富五百強最新排名上,富士康攀上第四十三名,比去年六十名又上了一層樓。這不僅超越蘋果、思科、戴爾、索尼、聯想等一票大客戶,更繼續蟬聯兩岸最大民營企業,甚至超越了諸多國企,只落后于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舉國之力打造出來的國企長城,為何竟然比不過一個臺北小工廠出身的富士康?
富士康創立三十多年來,郭臺銘確實創造了奇跡。如此偉大的企業壯舉,在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口中,郭的成就足以與美國石油業大亨洛克菲勒、鋼鐵業卡內基、汽車業的福特媲美,但在大陸,郭臺銘與富士康的社會聲望卻與他的成就呈反比。他在中國創造了上百萬就業人數,為各省政府創造了高額GDP,各類稅收繳交以億萬計,究竟為什么中國人都不喜歡他?
答案在于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郭臺銘對于員工勞動條件長期輕忽,富士康一再傳出工廠安全問題。通過地方政府豪取資源與投資補貼,以及臺灣制造企業把污染留在內地土地的普遍現象,都顯示出富士康這座紫禁城,與中國社會的疏離與隔絕。
以CSR的教科書概念,企業與社會,是兩個彼此提供養分的群體。企業常常會抱怨社會壓力、政府管得太多、稅收得太重,社會或政府人士則會埋怨企業對社會不夠關注、回饋不夠多。不過,這種在言語上彼此傾軋,通常只會發生在小格局企業,事業規模做到如郭臺銘這么大,則企業與社會的共生共利關系就非常重要,雙方已經很難再有你、我區分,更不能夠將對方視為對立體。社會上的勞工團體,當然要為弱勢人講話,而政府官員也不得不以招商為己任,這兩股傾左與傾右的勢力,小企業固可在其中鉆營尋求利基,大企業卻該提高層次,尋找一個更高的平衡點,不偏不倚,但郭臺銘與鴻海的格局,似乎沒有真正提升上來。
2010年兩位數員工跳樓事件后,郭臺銘說出“對臺灣感到痛心”這句話時,就是在對臺灣社會發表負面言論,但他沒想到鴻海也是臺灣社會一分子。因為鴻海雖然是不折不扣的跨國公司,但總部設在臺灣、在臺灣掛牌上市、團隊都是臺灣人。或許郭臺銘的發言有目的性,希望能夠獲取更多臺灣的資源,但鴻海將臺灣社會整體視為痛心的對象,造成輿論反復動蕩,最后再由政府官員安撫。這樣的一個策略,恐怕不是郭臺銘如此國際一流的企業家所應有的高度。
的確,郭臺銘現在最大的敵人,不是毛利壓縮,是自己。富士康在臺北鬧市區沒有辦公室。其實他的董事長室大可擺在臺北101頂樓,俯看璀璨夜景,但郭臺銘堅持廠辦合一。因為鴻海是制造產業,他必須跟同仁在一起。這種勤奮刻苦的美德,在臺灣中小企業主身上都看得到。郭氏的工作態度,更是數十年如一日,從沒有變過。
但環境變了,世界變了,郭臺銘確實是很有遠見的國際級企業家,但處理許多事情的格局與手段,卻還跟破舊工廠里的小商人一樣。他不需要跟媒體鬧脾氣,也不需要對政治人物趨炎附勢,更不需要在本業外耍小動作賺蠅頭小利。最重要的是,不該用鈔票來解決或解釋事情。
如果商學院的教授們要選幾個企業社會責任的反面教材,鴻海與他的大客戶蘋果,絕對是最容易向EMBA學生闡述的例子。多位員工跳樓事件后,我們發現富士康的悲劇只是中國現階段依靠外資、廉價勞動力和加工貿易出口這一經濟模式的縮影。這也是中國透過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融入全球化的途徑,但是帶來的后果是對勞動力權利和保障的漠視,把勞動力物化為機器和企業追求效率的工具。美國企業精神長久,臺灣也稱得上是進步社會,蘋果與鴻海的表現,實在太不稱職。
喬布斯在世時,就對CSR與公益嗤之以鼻,相較于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股神巴菲特,他們不僅把財產捐了出來,更懂得以企業執行力來投入公益領域。這不僅讓他們賺到了名聲,社會觀感也好得多。微軟曾因為市場壟斷與WINDOWS定價過高,飽受各國批評。但如今蓋茨夫婦積極投入慈善事業,持續在 AIDS疾病防治、以及基層教育體系投入努力,已逐漸得到國際間廣大認同。這幾年中對微軟的攻擊力道確實微弱了不少。這樣的范疇不只是底層的公關策略而已,而是很高層次的回饋社會機制設計。
不過,公益與企業社會責任不能畫上等號。郭臺銘就很懂得捐錢,對于不少基金會、弱勢團體、醫療機構都長期捐助,在故鄉山西也造橋鋪路建學校,可這些都挽不回他在兩岸社會的形象。他曾經掏出150億臺幣,要在臺灣大學打造全世界最先進的治癌醫院,這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捐贈金額。他還拿了7億臺幣要建希望小學、500萬臺幣蓋了流浪狗之家、贊助演出音樂劇《四月望雨》、《一把酸棗》。員工跳樓事件后,他還以永齡基金會的名義,捐助臺灣金門大學100萬美元,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并配備最新的網絡及PC設備,還強化師資、設立獎學金—他曾在金門當兵,對這里有感情。他個人如今在大陸總捐獻金額已達20億元人民幣,也多次入選中國慈善企業家排行榜。
郭臺銘有兩張臉,一面是大慈善家,一面卻是不顧企業社會責任的惡人。
臺灣《天下雜志》、《遠見雜志》多年來都持續調查上市公司社會責任,鴻海從未入榜,鴻海發言體系甚至連調查問卷都不回復。對于企業社會政策與管理系統、財務管理與透明度、環境政策、公平競爭與消費者權益等CSR主要維度,郭臺銘從未正面公開闡述。
他愛講的一個詞是:“高廣深速”,是指“看問題有高度,產品有廣度,技術有深度,執行有速度”。但這都還只是在公司的營運面,郭臺銘身邊有一票剽悍將領,能夠幫他一一完成這些基礎工作。他將來應該把更多的心力放在,“企業文化有高度,員工福利有廣度,社會責任有深度,公益回饋有速度”。
美國管理學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在《Build to Last》一書中分析,通常的企業負責報時,只有極少數的標桿企業是屬于造鐘的。他們在固守核心本業的同時,又設定明確動人、振奮人心的大膽目標,力求進步。調查指出,過去四十年間,美國十五種產業、總計上千家曾備受肯定的公司,其中九成五以上超越市場平均績效時間,無法持續十至十五年以上??铝炙拐J為,有信念的企業才能實現可長可久的美夢。如今來看,富士康符合這個造鐘的高標準嗎?臺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約為十五年,郭臺銘已經寫下了一個傳奇,成為兩岸最大的民營企業,但接下去要如何更上一層樓呢?
世人都知道,洛克菲勒活了98歲。他是個嚴謹的人,從小開始記賬,每分錢都詳細登錄,即使買一張郵票亦然。他也是虔誠的教徒,從上主日學校就開始每周從零用金中捐出一分錢。后來有了薪水收入,他嚴守規定捐出十分之一。有一陣子他的收入減少,感到不好意思,只好不吃中餐,而把省下來的錢也捐出去。洛克菲勒認為,財富來自上帝的賜予,因此他曾說:上帝把財富交給我托管,還說:少許的金錢帶來自由,太多財富只會帶來煩惱。他也說過下列的話:我所知道最窮的人,就是除了金錢以外,一無所有者。成立一百年來,總部設在紐約的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已是國際非營利組織巨擘,持續贊助科學發明、文化藝術、糧食安全、醫藥健康、小區發展等多元領域,甚至催生發明盤尼西林,全人類同受其惠。
這些都是有關洛克菲勒的好話??伤谑罆r卻因為建立托拉斯帝國,被人罵得要死,連美國小孩都不喜歡他。但一百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只記得洛克菲勒是個大企業家和大慈善家,已沒有人會記得當年別人對他的種種攻擊了。
這可以給郭臺銘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