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商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命題,也是讓企業家悲哀的話題
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企業家是老大還是孫子竟引起與會嘉賓熱議,成為會議主題之外的又一熱點。
話題由標語而起。“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是湖北省喊出的口號,并用標語形式從機場一路掛到會議駐地。據說,這句2008年就喊出的口號現已寫進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文件。湖北省的想法很簡單:希望在大型民企稀缺的湖北,在中三角發力的戰略機遇期,樹立重商崇企的理念,培育適宜企業家創新成長的土壤。省委書記李鴻忠把企業家比作1,把金融、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比作0,說,沒有企業家,0再多還是零;有了企業家,0越多數字就越大。
標語所承載的熱情讓企業家們感動。郭廣昌開幕致辭時說,“同時又有一份不安”,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工作者,“不習慣被稱為老大,而是應該學會做孫子。小企業,做一部分人的孫子,大企業,做所有人的孫子”。張維迎調侃道,過去孫子難當,現代社會孫子最幸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圍著孫子轉,孫子其實是最幸福的老大。
無論是湖北省的“老大論”,還是郭廣昌、張維迎的“孫子論”,核心是政商關系。值得玩味的是,在關系定位上政府與企業家的認識錯位以及“老大論”與“孫子論”的不搭調。
在中國,政商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命題,也是讓企業家悲哀的話題。辛亥革命100年以來,中國的企業(不包括國有企業)就活在市場競爭和制度夾縫中,既要和市場博弈,還要與制度周旋,步步驚心,弄不好,政商關系就成為民企的死結,這也是中國沒出現百年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中國企業家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企業家從未在政商關系中處于支配地位,老大永遠是政府。所以,低頭、彎腰、鞠躬就成了買賣人的基本功,練“孫子功”就成了商人的必修課。
一些變化悄然發生,經過30多年的洗禮,今年柳傳志更愿意強調自己是“耕田派”,對社會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馮侖更愿意稱自己是“買賣人”;俞敏洪越來越多地使用“商人”而不是“企業家”;郭廣昌在這次會議把自己稱為“普通的企業工作者”……我知道,這些變化并不意味著夢想與責任從心底消失,而是透著一絲悲壯。
如果,湖北省的“老大論”真的能成為改善或修正扭曲的政商關系的開端,而不是招商引資、GDP崇拜的另類裝扮,那將是一件具有積極示范意義的事情,我們希望龔家龍和蘭世立的家鄉,能給社會帶來驚喜。
其實,誰當老大并非政商關系的核心,相互尊重、信任、守則、寬容更為重要。畢竟,政商關系是否良性,要看順利之時政府是否把企業家當老大,更要看不順之時政府如何對待企業家,是伸手相助或寬容以待,還是棄之不顧、吹毛求疵甚至置死了之。
危機,總在你自認老大時降臨。企業如此,政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