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1月2日消息,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于11月1日至4日在廣州召開,論壇主題為“繼續擴大開放 共享經濟發展 ”。 在主題為“超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圓桌論壇上,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表示,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未結束,需求正在釋放,要對改革抱有極大的期望。
曹遠征認為過去改革開放主要是圍繞兩點進行,第一是工業化。引入市場經濟,全民參與工業化;第二是開放。把工業化納入到城鎮化的進程。在這過程中,既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隨著中國3億人口進入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它的需求也更廣泛、多元,不僅僅需要好的產品,也需要好的服務。“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還沒有結束,他們的需求正在釋放,對美好生活有向往,滿足該需求是高質量的發展,而且可以確定做到”,曹遠征稱。
同時,中國通過改革使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居民不斷地進入城市化、工業化的里面。(未來)我們繼續深化這五項改革,使更多的低收入群體加入到里面,不斷提高比例,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大的需求提供國,如果中國的需求為世界所分享,將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曹遠征總結道,“改革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關鍵一招,恐怕也是應對世界形勢的關鍵一招,我們要對改革抱有極大的期望。”
黃埔國際財經媒體和智庫論壇由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廣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共同主辦,由廣州市政府新聞辦、黃埔區、財經雜志共同承辦。
以下為論壇對話實錄(節選)
曹遠征:通常是最后一個發言比較困難,因為前幾位都講了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我也很同意。這里想拓展一下Elizabeth女士的觀點,剛才張燕冬問怎么樣看待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從經濟學來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是兩條,第一,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工業化,但是過去是國際計劃下的國家工業化,改革開放,改革是引入市場經濟,出現了全民參與工業化。第二,開放,把工業化納入到城鎮化的進程,于是出現了結構的快速轉變,導致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一經驗其實是國際經驗,亞洲國家都有經驗,中國經驗是更大規模重現了經驗,因此我們是符合規律。
這過程,既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還有3億多人處于饑餓和半饑餓狀態,改革開放后四十年,中國已經有3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以上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剛才Elizabeth女士也說到,中國現在貧困人口只有幾千萬,如果未來三年中間,中國徹底擺脫貧困,進入脫離貧困的社會,是人類重大的貢獻。如果從該角度來看,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需求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講幾個數字其中可以看到影響重大。2009年開始到現在,中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的速度,尤其中國農民收入增長速度實行兩位數增長。于是,我們看到第一種變化,大家經常說產能過剩,洗衣機、冰箱過剩嗎?中國最傳統的制造業賣到農村去,順德是以家具為主的產業,在過去幾年中,該行業增長速度是30%以上,賣到農村去,于是中國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是中國增長的源泉。
第二,隨著中國有3億人口進入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它的需求也更廣泛、多元,不僅僅需要好的產品,也需要好的服務。于是中國的服務業對外開放,我們看到周邊的省份,海南省開放最重要的是服務業開放,其中開放的領域除了一般的服務業,還有教育、醫療,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中國居民收入在持續提高,剩下的10億人口在未來的兩年奮斗目標當中,進入中等收入水平,這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為全世界所發展,是全球經濟最大的貢獻。其實我們注意到,今年中國零售商品總額超過美國,在第一位,在上海召開的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僅是一個博覽會,而是一種機制,這種機制是6+365天,博覽會就6天,但是365天會不斷的來進行。中國的市場正在和全球市場融合在一起,這是中國對全球化最大的貢獻,同時是應對中美貿易戰最重要的一方面。
美國作為領導國家,之所以領導是兩方面,一是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二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如果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并為全球所分享,這市場正在發生變化。總之來說,我認為中國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既是中國問題,更是世界問題。從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來看,該經驗可以維持,因為中國仍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只有60%,一般的發達國家都在75%以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城鎮常住人口只有百分之三十幾,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區間說明最核心的力量是農民工的市民化,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文化問題、社會問題、生產問題,因此改革是非常重要,這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國過去改革四十年經驗,通過改革使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居民不斷地進入城市化、工業化的里面,我們深化這五項改革,使更多的低收入群體加入到里面,不斷地提高,中國一定會成為一個最大的需求提供國,如果中國的需求為世界所分享,中國為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的意義來說,改革不僅僅是中國的一個關鍵一招,恐怕也是應對世界形勢的關鍵一招,我們對改革抱有極大的期望。
張燕冬:實際上我們在經濟增速的時候,同時也伴隨著質量的增速,我還想追問一個問題,中國在往下走,它的質量提升有沒有突破口,把國內外現在發生的不確定性,而且是非常嚴俊的時候,有沒有什么突破口?
曹遠征:其實剛剛孫學工說了,什么是高質量?即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體現技術裝備的高質量,其實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該角度來看,盡管經濟不確定,未來有很多的變數,但是有一個是可以確定,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還沒有結束,他們的需求正在釋放,對美好生活有向往,滿足該需求是高質量的發展,而且可以確定做到。
張燕冬:滿足人們的需要,可能是多種群體都要協調好。
曹遠征:是,因為現在已經分層次,有3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以上水平,但還有10億還是在一個中下收入水平,如果十億人口往上走,是多層次,這可以解釋中國為什么是全球唯一的國家,所有的產業都有國家,而且技術水平從手工制造一直到最先進的智能制造全部都有分布,因為需求層次是完全不同。
張燕冬:非常感謝,事實上從美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時候,經濟增速也非常快,在4%-5%的速度,因此和工業化的國家比起來,實際上面臨得更為嚴俊,他們工業化的時候,還有單一相對簡單的進程,但是我們中國是把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全部放在同一個歷史時代,因此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嚴俊。給觀眾一個提問機會。
提問:我要問Elizabeth女士,你剛才說到中國制造2025這方面的發展,我們應該做一些什么,能夠實現中國制造2025這方面高質量的發展?
曹遠征:我來回答一下,其實我剛才已經隱藏這樣的意思,中國市場的持續擴大,中國居民對產品需求的持續提高,是中國制造2025的基礎。剛才看到中國13億人口收入水平不一樣,因此各個水平都有需要,既有高技術,也有一般的勞動力產品,但是有一個要求,高質量的產品,不再是粗制濫造。我想該需求是世界的需求,這是構成中國制造最重要的一個支柱,還不是一個政府的鼓勵,技術的什么,而是技術引領的進步,進步是全面的。
講一個故事,在旁邊佛山,海爾是生產洗衣機,是很簡單的裝備,你看他的佛山工廠已經是黑燈工廠,沒有電燈,全部是智能制造。洗衣機是很初級的產品,但是引進了智能制造。如果美的全部都改成這樣,這是中國制造2025,這是品質提升,為全世界所分享,也是一個好事,而不是一個挑戰。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轉載此文僅為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