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為,工程機械的銷量是和國內的宏觀指標走勢緊密相關,相應的銷量預測模型也是基于此。然而,近兩年來工程機械銷量超常規的增長,與當下基礎投資、房地產調控等多項宏觀指標形成明顯的反差。這大大顛覆了多數行業人士的預測,導致市場供不應求。現在的工程機械預測模型為何不靠譜了?如今影響工程機械銷量的因素又是什么?
2016年之前,工程機械都是跟隨國內宏觀的走勢。
由于國內巨大的市場給工程機械行業提供極佳的外部環境,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開始迅速崛起,拉開了“黃金發展”時代,1992-2016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規模由263億元增長到4795億元,增加了17倍,年復合增速達12.9%,期間經歷了2008-2011年波瀾壯闊的4萬億時代,以及2012-2016年痛苦的后4萬億時代。1992-2016年我國工程機械銷售額與固定資產投資的相關系數高達0.85,基本上跟隨宏觀走勢。
美日工程機械與當地宏觀也經歷了相關性下降。
卡特彼勒與美國宏觀的關系,從1970年開始相關性下降。隨著美國城市化率提升,1950-1970年卡特彼勒銷售與美國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相關系數高達0.97。緊接著,隨著海外收入過半,1970-2016年上述相關系數降至0.83,其中1998-2016年上述系數更是降至0.51,因為疊加卡特金融滲透率超過50%刺激了銷售,以及1998年前后收購兼并活躍。
日本工程機械行業與日本宏觀,在1990年開始相關性下降。1960-1990年日本工程機械對本土投資高度依賴,相關系數高達0.95;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崩盤后,伴隨日本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工程機械走向海外,1991-2017年日本工程機械與本土投資相關系數只有0.03,幾乎沒有相關性。銷量預測失靈,造成“剪刀差”的三大主因。
從一個更長的時間段里看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再綜合美日工程機械的發展歷程,便會發現:之所以當前的工程機械銷量預測有些失靈,是因為市場確實存在一只無形的手,把工程機械與國內宏觀指標的相關性拉扯進入下降階段。
在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前提下,工程機械表現仍將超越國內宏觀,未來工程機械行業與宏觀經濟剪刀差仍會存在,主要原因如下:
1.更新加速,貢獻新增量。存量設備由于機齡和環保兩方面原因,進入更新換代期,更新換代需求保證了增長的持續性。
2.機器替人,帶來新需求。隨著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機器替人趨勢明顯,未來工程機械滲透率有望持續提升。
3.出口增長,展現新局面。海外市場需求旺盛,出口增速不斷創新高。以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城鎮化率低,基礎設施建設較差,未來對工程機械的需求空間大,出口貢獻率逐年提升。
相關人士分析指出,2017-2018年高增長是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疊加,不可持續,但是在更新換代和出口需求推動下,行業穩態增長可期。當然,對于工程機械銷量預測的邏輯也應該轉變為存量結構優化邏輯為主,增量邏輯為輔,這和2011年自上而下從宏觀角度決定銷量的邏輯大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