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地鐵、電車和校園巴士等無人駕駛車輛正在中國多個城市開始試運行,各地政府正致力于推動當地乃至中國成為無人駕駛領域的領跑者。
據埃菲社5月13日報道,“首條無人駕駛地鐵線”、“首列無人駕駛有軌電車”、“首輛無人駕駛校園小巴”以及“首列無人駕駛單軌列車”……類似標題每周都會出現在中國地方媒體的報道中。
報道稱,在中國科技企業向無人駕駛領域大舉投資的同時,中國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動無人駕駛公共交通的發展。
一條新的無人駕駛軌道交通線數周前在中國金融都市上海開始運行。
該軌道交通線全長6.7公里,全線共設6座車站,車廂配備了對講機、緊急警報器、煙霧探測器和緊急剎車系統。
線路運營商上海申凱公共交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稱,相比普通列車,無人駕駛列車消耗的能源更少,提速更快,產生的噪音也更小。
報道稱,這并非中國首條無人駕駛線路,廣東省和北京市此前已擁有部分或完全自動化的地鐵線路。
報道稱,近幾個月來,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駕駛汽車市場。麥肯錫咨詢公司最新公布的研究顯示,預計2030年無人駕駛汽車領域將帶來約5000億美元的收益。
多名專家指出,無人駕駛技術目前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這項技術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光明,潛力巨大。
汽車行業分析師張豫表示,距離無人駕駛技術成熟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
報道稱,無人駕駛技術日新月異。本月,一輛無人駕駛校園小巴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始運行,該巴士沿固定路線在校區內運送學生。
這輛巴士的運行基于上海交通大學智能車實驗室研發的特殊定位和導航系統。
這輛巴士有8個座位,依靠電能行駛,每天的運輸量約為200人,乘坐巴士前需掃描二維碼。上車后,學生可使用汽車上的觸摸屏或與聲音互動系統對話來更改目的地。如果有車輛從反方向駛來,巴士會減速運行;如果正前方有障礙物(車輛或行人),巴士會停止,并在道路恢復暢通后繼續行駛。
實驗室負責人楊明表示,這輛巴士的最高行駛速度為每小時15公里。楊明還指出,其研究經費僅為歐洲類似項目的十分之一。
盡管如此,楊明表示,要讓巴士離開校園并在公路上行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說,系統還需要更好地學習如何面對人來車往的公路上出現的各類情形。
報道稱,除了公共交通工具外,中國還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扮演領跑者的角色。今年3月,上海在嘉定區劃定了安全性高、風險等級低的5.6公里道路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的開放測試道路,但僅有上汽集團和蔚來公司獲得測試牌照的汽車能夠在此道路上合法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