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乘聯會公布了最新一期全國乘用車市場的銷量數據,一汽轎車11月份銷量為26,887輛,同比增長4.5%。其中,自主品牌業務銷量為12,734輛,同比增長6.2%。
受季節因素以及消費者習慣影響,每年年底總是汽車市場爆發式銷售的時候,當然一汽轎車自主業務也趕上了這股消費熱潮,沒有將上個月負增長的狀態延續。
但是,仔細分析一汽轎車自主業務的銷量結構會發現,一汽轎車當前的銷售業績全靠奔騰X40一款SUV車型支撐,其他如奔騰B30、奔騰X80、奔騰B70等車型的銷量都出現了60%以上的跌幅。
更令人驚訝的是,奔騰X40這款車型在11月份的銷量為8939輛,1-11月份的累計銷量為53,795輛,其月均銷量也僅5000余輛。如果不是因為一汽轎車在年底通過大幅讓利營銷的方式刺激奔騰X40的銷量增長,一汽轎車自主業務將給各方呈現負增長的業績。
奔騰X40的風險
除了奔騰X40以外,一汽轎車奔騰品牌其他車型的月銷量難以過千輛,而且還處于持續下降狀態。一汽轎車奔騰品牌當前可以依賴的產品就只有奔騰X40這一款轎車。
然而,來自國家質檢總局的信息顯示,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正在召回2016年9月26日至2017年8月30日期間生產的部分奔騰X40(MT)轎車,共計13680臺。
公告顯示,本次召回范圍內的部分車輛,因儀表板線束的布置方式設計不合理,儀表臺總成裝配工藝沒有規范到位,導致儀表板線束與離合器踏板支架可能發生摩擦干涉。極端狀況下,可能出現線束短路而導致車輛起火、行駛中熄火、氣囊自爆等,存在安全隱患。
在上述消息傳出之后,業內震驚了,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長子”,最老牌的汽車生產基地,一汽轎車竟然接連在最基本的生產制造環節出了不該出現的錯誤。
汽車行業分析師崔玨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此事再次暴露了一汽集團在研發、制造上的弱點:一是整車設計能力低下,二是制造工藝不過關。這是產品制造環節的問題,不是零部件的問題,許多比一汽轎車晚起來的自主品牌都不會在這上面犯錯,一汽集團這幾年能有什么進步基本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一汽轎車在產品制造方面已多次出現問題。
一些奔騰品牌的車主曾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奔騰車各種小毛病頻繁,剎車抖動、發動機爆震、異響等各種問題不斷。
一汽轎車最新的產品奔騰X40憑借著全新研發的D-Life系統,采用全局語音控制,可靈活定制各類在線應用在上市后俘虜了不少年輕消費者。
但崔玨表示:“實際上在這一市場,奔騰X40的競爭對手太多了,奔騰X40的競爭優勢很弱,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產品質量問題,不僅會影響奔騰X40的銷量,還會打擊消費者對奔騰品牌后續產品的信心。”
深層次危機
上述問題,對于一汽轎車自主業務而言,僅僅是表層的危機。
實際上,一汽集團乘用車業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一汽轎車奔騰品牌、一汽吉林以及一汽夏利(4.690, -0.08, -1.68%)。在奔騰X40上市前后,一汽吉利和一汽夏利也分別推出了森雅R7和駿派D60這輛款SUV車型。三款車型處在同一細分市場,價格也都在6萬-10萬元之間。
資深汽車媒體人婁兵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奔騰X40、森雅R7和駿派D60在技術上同源,都是來自一汽集團中心。一汽集團自主業務板塊分的比較散,但技術中心實力有限,各單位都伸手要產品,只能是在同一款產品上做內容的延伸。”
譬如,在動力總成和底盤等技術方面,森雅R7和奔騰X40幾乎一模一樣,森雅R7和奔騰X40均搭載了CA4GB16發動機,匹配5速手動或愛信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最大扭矩達到155 Nm。由于天津一汽和一汽豐田聯系比較緊密,在動力總成上選擇了豐田2ZR系列的1.8L發動機,最大功率139馬力,最大扭矩170 Nm,匹配愛信的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由于技術上同源,三款車型在進入市場面對消費者的時候,必定會被消費者拿來相互比較,在與其他品牌車型競爭之前就已經處于“自相殘殺”的局面中。
同樣的情況還可能會出現在接下來的產品上。
一汽轎車此前給到《國際金融報》記者官方的回復是:“2017年-2019年,公司將重點做好新產品開發、投放,打造明星車型……”雖然并未透露具體車型,但《國際金融報》記者掌握的消息顯示,一汽轎車將推出另一款SUV車型奔騰X60。
與此同時,一汽吉林和一汽夏利的同級別產品也將會在明年5月、9月份陸續上市,奔騰X60注定又將面對同門兄弟相爭的局面。
今年8月份,原長安汽車(13.100, -0.13, -0.98%)董事長徐留平調任一汽集團擔任董事長一職。當時,行業內猜測其任上最重要的兩件事分別是,加快自主品牌發展以及推動一汽集團實現整體上市。現在看來,一汽轎車與一汽夏利的同業競爭問題,以及一汽集團旗下自主業務板塊車型同質化嚴重的“頑疾”依然在發揮作用,徐留平上任以來推行的制度未見成效。
(國際金融報記者 張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