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發布會上的報告
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 孫伯淮
尊敬的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2017(第十五屆)《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發布活動。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向專程出席會議并進行演講的劍橋大學制造業研究院工業可持續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埃文斯教授、制造業研究院國際制造中心研究主任石涌江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姜旭平教授,向在百忙中參加本次發布活動的各位嘉賓、企業及媒體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進入《中國機械500強》的企業和99家進入《全球機械500強》的中國企業表示熱烈的祝賀!
這是我們連續第十五年舉行發布活動,自2002年蒙代爾教授和世界經理人進入中國,我們就合作開展以企業對標,促進企業發展的研究并進行發布。研究對象由中國機械500強到世界機械500強,內容由經營規模到企業競爭力和品牌。致力于推動中國機械工業企業做強做大,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里,我也向十五年來一直支持、參與這項活動的企業和企業家、專家和學者、新聞媒體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我就2017《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的有關情況做簡要介紹:
一、關于中國機械500強
1.總體特點
進入2017年中國機械500強企業的銷售收入總計89441.9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6.37%,增速比上年上升了2.2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為7706.6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7.19%,增速較上年增加了4.27個百分點,但100強和10強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均快于500強整體,也好于行業整體水平。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國機械行業立足根本,堅決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長速度出現回升,發展態勢總體平穩。
機械500強企業中,銷售收入超過100億的企業有128家,比上年增加了8家,且這部分企業的銷售收入比去年略有增加。前100強企業與其他500強企業規模相差明顯,前10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占500強的81.2%。其余400家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8.8%。從行業來看,前10強企業中從事汽車制造的企業為7家,說明汽車企業規模仍居我國機械企業前列。
從企業性質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仍然占有很大優勢,入選2017機械500強為185家,500大為193家,都比2016年有所增加;民營企業的入選比例相比去年有減少,但數量有所增加,分別有182家、155家,500強增加2家,而500大則多了5家;外資及控股企業相比較而言變化不大,500強和500大入選企業分別入選了56家和45家,500強減少了2家,500大持平;而股份合作制企500強減少2家,500大企業減少了6家。
從行業分布看,入選2017中國機械500強和500大的榜單格局相對穩定,入選數量穩居前三位的均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以及通用設備制造業。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在兩個榜單中的上榜企業分別是142家和143家,入選數量較去年均有所上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排名最前的上汽集團,繼續蟬聯新一屆機械500強和機械500大榜首。中國機械500強的前10名中,汽車制造業有7家企業入選,綜合類有2家企業入選,鐵路運輸設備制造有1家企業入選;中國機械500大的前10名中,汽車制造有6家企業入選,綜合類有3家企業入選,航空航天器制造有1家企業入選。
2.主要行業情況
從機械500強企業數據來看,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共有142家入選,占500強企業的28.40%,企業入選數量位居第一;機械 500大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企業入選143家,占比28.60%。入選數同樣位居行業第一。在機械500強企業中,汽車制造業有113家,占22.60%,比上年增加了3家;在中國機械500大企業中,汽車制造業有114家入選,總營業額為56468.03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50.17%。
2017機械500強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共有124家入選,企業入選數量位居第二的位置;在中國機械500大企業中,共有122家企業入選,總營業額為10577.30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9.40%。其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共有63家入選,是除汽車制造業之外入選數量最多的子行業。在中國機械500強企業中,輸配電及控制設備制造業有59家,占11.80%。
2017中國機械500強中,通用設備制造業共有123家入選,占500強企業的24.60%;113家入選中國機械500大,總營業額為8339.16億元,占據500大總收入的7.41%。其中,鍋爐及原動機制造和泵、閥門、壓縮機制造業分別有24家和23家入選,在整個通用設備制造業大行業中,營業額分別占比為32.18%和18.41%。
2017中國機械500強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共有77家入選,占500強企業的15.40%;專用設備制造業共有84家入選500大,總營業額為6416.06億元,占據500大總收入的5.70%。其中,礦山、冶金、建筑專用設備機械制造業共有29家入選,近幾年入選數量依然不多。29家入選企業的總營業額為3637.14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3.23%。
物流設備、包裝設備、環保設備等新興行業,雖然行業有較好的發展,但是總體看,企業規模不大,中小企業居多,在500強中所占比例甚少。
3.區域分布情況
2017年500強企業中,入選數最多的依然是華東地區,共有280家企業進入機械500強,占企業入選數一半以上,為56.00%。華東地區中的六省一市百強企業共47家,其中入選百強數量最多的是浙江省,共有18家企業;上海11家,位列第二位;江蘇和山東各7家,并列第三位。入選中國機械工業500大的企業,企業數最多的還是華東地區,共有266家企業進入機械500大,占企業總數的53.20%,銷售收入為42439.02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37.70%。
東北三省共有36家企業入選2017中國機械500強,占機械500強的7.20%,比去年增加0.6個百分點。其中,遼寧省入選企業數為22家,黑龍江省入選企業數為8家,吉林省入選企業數為6家,各省均比2016年增加1家。在機械500大企業中,東北地區入選機械500大的企業有25家,占企業總數的5.00%;東北三省入選500大的企業數量:吉林5家,黑龍江6家,遼寧省14家。東北地區進入500大的企業總銷售收入為9361.29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8.32%。
華南地區的廣東、廣西和海南入選機械500強的企業有45家,較上年的46家減少了1家,其中廣東有35家企業入選500強,比去年減少1家,廣西地區有9家入選,與去年持平。在機械500大中,該地區有60家企業入選,占12.00%,比去年增加了8家。銷售收入為11438.88億元,占500大總收入的10.17%。
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古五省市,共有53家企業入選機械500強,占企業總數的10.60%,較上年51家增加2家。分布上略有變化,其中北京26家,比上年增加1家;山西5家,比去年增加1家;河北入選11家,天津入選8家,內蒙古入選3家,三省市均與上年持平。
華中地區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入選機械500強企業有40家,企業數量占機械500強的8.00%。其中河南18家,湖北11家,湖南11家;入選機械500大的企業有44家,企業數量占機械500大的8.80%。
西部地區8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共有46家企業入選機械500強,占9.20%,較上年減少1家。入選企業主要集中在重慶、四川和陜西,它們分別有12、11、10家企業,三個省份共有6家企業進入百強榜。
二、關于全球機械500強
1.總體情況
全球機械500強企業,仍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格局基本穩定。美國、日本分別有140家、105家企業入選榜單,中國大陸占89個席位位居第三。前十強中,美國占4席,德國占2席,日本、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各占1席;前三強由日、德、中國大陸占據。
老牌機械強國的競爭力仍然突出,德國、法國進入500強的企業總數雖不多,但進入百強的企業占3成左右,并均在行業領域優勢突出。德國平均企業規模最大,平均銷售收入283.58億美元。亞洲國家除日本外,韓國機械企業很有競爭力,11家企業上榜,雖然數量不多,但平均銷售收入達404.50億美元,超過了德國,且一半的企業進入百強。
2.我國企業入圍情況
我國共有99家企業躋身“全球機械500強”榜單,銷售額達14656.4億美元,占全球機械500強榜單總銷售額的17.9%;平均銷售收入148.04億美元,只有德國企業的一半。
在入圍的89家大陸企業中,進入前100強的13家,近半數(43家)的企業進入前300強,1家企業進入10強。近年來,中國大陸機械企業整體競爭力持續提升,在2017全球機械500強中,上海汽車集團進入了前3名,超越韓國三星電子,躋身“全球機械500強”第三名。
三、關于中國/全球機械品牌100強
品牌作為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對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發展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作為連續15年發布的“中國/全球機械500強研究報告”的延伸,今年第八次推出“中國/全球機械品牌100強”。
中國機械行業的品牌主要分布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入選品牌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入選品牌共計43個,位列第一;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入選品牌共計19個,排名第二;專用設備制造業有15個品牌入選,位列第三。
全球機械品牌100強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中國三個國家,分別有27個、24個、12個品牌入選,分列前三名。德國和法國分別有11個、8個品牌入選,分列第四、第五名。世界機械品牌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從企業銷售額來看,中國機械品牌前10名的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為5729億美元,而世界品牌前10名的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為15359億美元,后者是前者的2.68倍。但相比往年,無論銷售額和品牌影響力的差距都在縮小。
四、對中國機械500強企業的幾點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機械工業所出現的增速減緩,不再是簡單周期性的變化,而是伴隨著科技創新:新材料(高溫、高蓄能、高磁性材料等);新技術(納米技術、3D打印、機器人等);產業結構調整: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圍繞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生產方式:精益制造、協同制造、智能制造;產品性能升級:節能、環保、綠色、高效、智能化;市場需求變化:國際化、多樣化、個性化;以及產能規模,傳統產品嚴重過剩等發生的變化。這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必然發展階段,也是圍繞科學技術創新、生態環境變化、乃至社會變革等一系列變化的轉型。
總體說,行業發展增速有所加快、效益有所提升,虧損面有所下降,結構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外部環境沒有改變,企業轉型和結構性調整反應速度不快,對投資拉動的依賴性仍然比較強,基礎研發和精益管理水平不高。距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和目標還有很大距離。特別是工業互聯網、大數據與產業結合所帶來的變革等,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就成為當前行業企業發展的主旋律。對大企業、優勢企業來說,要發揮行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也要重視加強自身發展的決策能力研究和適應全球發展環境要求的合規管理體系建立。
一是積極推動制造企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全產業鏈的資源共享平臺,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互聯網+”深刻影響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并引領機械工業向中高端發展的作用日趨顯現,產品的智能化和管理的智能化,研發設計的網絡化,生產制造的協同化,資源的共享化,“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我國機械工業自身的傳統發展模式和發展面臨的瓶頸,也需要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提供發展新動能。大企業要緊緊抓住互聯應用發展機遇,圍繞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加速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制造、優質制造、網絡制造,同時在生產組織方式、商業模式、產業組織和產業體系等方面與之相匹配。
大企業在兩化深度融合、互聯網+建設應用方面走在廣大中小企業的前面,應發揮大企業作用,構建行業技術創新平臺、供應鏈協作平臺、管理創新示范平臺、信息化服務平臺,推動企業間的交流、開放、協作和資源共享,打破大而全、封閉式的傳統運行模式。帶動和引領中小企業加強區域性和企業間協作,圍繞產業集群、供應鏈,構建產業聯盟,通過平臺資源,加速兩化融合和提高工業互聯網應用水平。
二是建立戰略信息系統,提升企業的軟實力,加強管理對標,提升企業決策力和競爭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建立行業企業戰略對標信息系統,形成自己的軟實力,在機械行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定好位、瞄準靶、看準路越發關鍵,找差距、盯短板、常預警更為重要。對標管理工作在機械行業已推行多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事實證明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不過,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升級對標管理模式,形成一個能夠幫助全行業企業的,有行業領先企業參與合作,方便進行標桿企業或競爭態勢分析、企業發展定位、績效對比、戰略行為追蹤和發展預警的升級版企業戰略對標解決方案和這樣的解決方案的平臺建設。
我們正在構建機械行業的戰略對標解決方案平臺,將為行業企業提供包括全球各個細分行業上千家大中型公司的對標數據和分析,通過大數據和云平臺的模式,每天可以向企業提供按日更新、動態跟蹤、深度研究、實時預警的戰略對標數據和戰略落地服務支持。這個行業的戰略對標平臺,將幫助企業隨時分享和洞察全球行業動態和競爭變化,全面解決外部數據信息收集、識別和分析難題,大幅降低各個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難度,有效提升企業領導人的決策精度和速度。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積極參與,共同構建這樣的資源平臺和分享平臺的資源。
三是重視合規管理,推動合規體系建設,提升企業管理規范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管理風險日益突出。合規要求一個公司及其高管(或者其他合規主體)必須遵守及履行法律及公司內部的規章制度所規定的義務,否則就是違法或違規,從而面臨法律的處罰。合規業務也相應地成為行業的新常態。美國對其《反海外腐敗法》的大力執法使西門子被美國、德國政府罰款共計16億美元,其他國家在反腐敗、反賄賂領域的執法使葛蘭素史克在中國被罰30億人民幣。質量監督(德國大眾因為排放門事件被罰高達147億美元)、貿易管制(比如中興被美國政府罰款9億美元)、反壟斷、環保、保護個人信息等與行政監管相對應的其他合規業務也逐漸進入合規業務序列。
隨著對合規工作越來越重視,很多國際及國內公司都設立了合規的管理崗位及職能,做好風險管控工作。合規也漸漸地從行為本身發展為“合規管理體系”,如國際標準組織于2014年所頒布的《ISO19600:2014合規管理體系——指南》,是總結了世界各國公司和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有關合規的最佳實踐,并萃取出精華從而形成的指南。事實上,合規管理不僅僅是企業的風險管控,信仰合規,抱持合規價值觀,合規意識便會滲透到其生產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并習慣性地成為其經營決策的基礎,并由此形成的合規文化,將會成為企業抵御風險的金色盾牌和成為百年老店不可或缺的基因。合規已經是一個市場化、跨國界的問題,發展合規文化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企業的合規管理體系和文化,按照市場和全球規則參與競爭。我們一些在國際化經營方面比較突出的企業(如吉利汽車)已經在合規管理體系建設和應用方面進行了很好的實踐。因此,建議我們更多的500強企業重視和率先建立合規體系,提升企業適應市場秩序和走向世界的競爭力。
機械工業轉型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機械500強要以大企業的責任和擔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實現機械工業由大變強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