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季度以來,共享單車“橫空出世”,快速復制著“資本帶動訂單”的模式,傳統自行車行業出現了從行業低谷陡然贏來千萬級訂單,一夜之間從“去產能”到“擴產線”、從“外銷為主”到“內銷代工”的迅速轉變。然而,在喜出望外的同時,一系列連鎖反應給行業帶來的相關風險也不容忽視。
隨著共享單車的急速膨脹,自行車行業訂單如雪片飛來,業內估計2017年訂單將超過3000萬輛,占我國自行車產能的60%以上。許多自行車生產企業大幅擴充產能,天津富士達年產能由1400萬輛提升至2000萬輛。其他領域的企業也紛紛投身到自行車行業之中,記者在位于山東煙臺市的富士康科技集團了解到,這家主要從事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等生產的高科技企業,已與摩拜單車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并開辟了專門的自行車生產線,預計年產能將達560萬臺,共享單車生產正呈“井噴”之勢。
但是,與單車行業蓬勃發展對應的是城市需求有限。統計顯示,在中國400多個城市中,排除氣候、地形等影響因素后,真正適合投放共享單車的僅有100多個。而根據騰訊創業的估測,整個市場對共享單車的總需求量很有可能不到2000萬輛。即便今年共享單車的3000萬輛產量可以完全被市場消化,明年這一產量也有極大概率發生驟跌。
由于訂單陡增,引發物料緊張,零配件和人工成本迅速攀升,給原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自行車行業供應鏈帶來了沖擊。目前,車架、鐵管、輪圈、內外胎、坐墊等全部零配件都存在供不應求的狀況,不斷上升的成本給脆弱的出口局面雪上加霜。
同時,出口利潤低下和國內高端市場失守窘境仍未突破。據來自山東煙臺檢驗檢疫部門數據顯示:我國自行車每年產量約8000萬輛,內需2500萬輛左右,其余大部分出口。其中,出口以中低檔產品為主,主要靠價格優勢占據國際市場。與此同時,我國自行車高端市場被捷安特等臺資企業占據,國內企業在高端變速器、碳纖維等零部件方面缺乏自給能力。如國產單價在500元以上的自行車80%以上普遍采用日本禧瑪諾和美國速聯變速器。目前火熱的共享單車大部分仍為低端通勤車,永久、飛鴿等自行車企業正淪為共享單車代工廠。
為此,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抓住共享單車帶來的行業變革,幫助企業合理評估市場需求,防止增加無效產能;同時,加快產品升級,開發智能、運動型自行車,向專業高端領域轉變,扭轉目前自行車行業以貼牌為主的代工方式。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