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暖陽高照,3月21日下午,在人民日報社明亮的新報告廳內,30位來自中國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行業工匠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接受并領取了由《中國汽車報》社主辦,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中國汽車人才協會、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協辦支持的 “2016中國汽車業十大工匠”評選結果及頒發的獎杯、證書。
原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中國工業機械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汽車人才協會理事長付于武、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書記處書記潘崗、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李玲、人民日報社企業監管部副主任王仁慶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向陽等嘉賓出席了頒獎盛典。
領導與獲獎單位、獲獎者合影
“2016中國汽車業十大工匠”包含三大獎項: 汽車生產和制造十大工匠、汽車設計和研發十大工匠以及產品質量控制十大工匠。
中機企協常務副理事長李玲、中國汽車報股份公司總經理辛寧為獲獎者頒獎
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曾是中國數千年發展歷程中須臾不可離的職業,如今雖被淡化,但精神卻永不過時。“工匠精神”這一傳統色彩濃厚的詞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精華回歸的呼喚,也是我們對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呼喚。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全面開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年。這一年,中國汽車產業收獲頗豐,汽車產銷同步快速增長,自主品牌崛起勢頭明顯,新能源汽車平穩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不斷問世。然而,產業進步與問題并存,一系列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讓2016年汽車產業的成績大為縮水。事實上,騙補只是行業發展問題的一個縮影,從深層次來看,它反映出我國汽車產業、制造業,乃至整個社會層面的浮躁與不踏實。
張建星在頒獎典禮上提到,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仍未跨越低端制造這一階段,如何從“中國制造”升級至“優質制造”,打造更多享譽全球的中國品牌和民族品牌,是各行業需要深思的問題,同時也是現實亟待解決的難題。
工匠精神的回歸,恰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的有力呼喚。如果每個企業、每個專業人士都專注于自己的崗位發揮聰明才智,我相信,中國的制造會成為中國的名片,中國汽車產業也將成為中國制造的名片,受到大家尊重。
為了傳遞和弘揚中國汽車制造業的工匠精神,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外延,2016年4月,《中國汽車報》社啟動了“2016尋訪中國汽車業工匠”的大型采訪報道活動,數十名記者跑遍全國大江南北,實地走訪,深入一線,尋訪具有工匠精神的汽車人,挖掘行業標桿的背后故事。
在頒獎盛典上,安慶衡感慨萬千:“過去,工匠指技藝高超的手工藝人,如今已成為技藝精湛、精益求精、具備創新精神帶頭人的代名詞,他們默默耕耘的同時,為企業和行業的不斷向前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機企協常務副理事長、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詮釋了她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她介紹了在裝備制造幾十年的發展中,有一大批在崗位上默默無聞、孜孜不倦,大膽創新、遵師帶徒的大國工匠,他們崇尚技能、崗位成才、精益求精,創造了中國制造的奇跡,他們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李主任還對社會上很多人對“工匠精神”就是“工人”的片面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說:國家的發展、工業的振興需要各類人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技術工人,在中央人才政策中統稱為人才,工匠不僅僅是“干活”更不是哪個單位的雇傭勞動者,“工匠精神”應該是中國制造的精神,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和力量。
本次評選活動中尋訪到的汽車工匠,既有奮斗在生產和制造一線的顧健、金服元等“藍領”工人,也有專注于汽車設計和研發的殷傳文、李軍等技術工程師,還有如董長安這樣扎根一線、“死磕”質量的管理者。來自全國大大小小汽車企業不同崗位、不同職務的能工巧匠的精彩故事,凝結成了一首體現中國汽車工業發展進程的優美詩篇。
“一家企業培養幾個工匠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實現工匠精神的自我傳承和宣揚。”《中國汽車報》社有限公司總經理辛寧如是說,“為行業挖掘更多的工匠故事,傳遞更多的工匠精神,讓真正的行業工匠得到更多尊重,我們責無旁貸。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行,共同推動汽車強國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