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6日電 《中國制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卷起了實體經濟回歸大潮,智能化、精細化、國際化的中國制造已經全面轉入實施階段。據奧維云網的《2016年彩電行業運行情況》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彩電零售規模歷史性突破5000萬臺大關。
雖然仍存在著“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低價競爭,如此賠本賺吆喝的市場行為已經成是強弩之末,2017不會重現。與其它行業殊途同歸的是,單純依靠線上渠道和低價策略難以久持。如何把供給側從“熱詞”轉化為具體路線圖,是制造業突圍的關鍵。
當網絡基礎建設、政策指向、技術與內容積累等多維因素都發展到一定臨界點后,技術驅動格局變更的路線已經愈來愈明朗。
實體經濟回歸三要素:創新 創新 創新
據海信1月份發布的《2016-2017電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彩電市場互聯網電視滲透率達到84.7%,已成家庭消費標配。電視的智能化進程,正在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回歸大屏,彩電業迎來了新興經濟新起點。這也映證了,技術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國產電視品牌不斷突破行業技術壁壘,實施核心技術預研儲備。正是因為實體經濟體系的轉型升級離不開供給側指導,“畫質”成了電視品牌不斷追高的訴求。海信自主研發的Hi-View Pro畫質輔助芯片,在2016年被聯想集團批量采購,將應用于旗艦電視新品中。據悉僅電視領域,2017年Hi-View Pro畫質輔助芯片出貨量預計可達100萬顆,成功打破了外企壟斷局面,降低行業成本,加速智能電視的硬件迭代,惠及用戶。
消費市場加速細分,品牌更需精細化應對
向生產線上游要利潤,已經成了眾品牌不約而同的戰略。據中怡康數據顯示:春節期間銷售中,55寸及以上超大屏電視占了市場整體近六成。其中,國產品牌海信、創維分列市場份額冠、亞。
除了尺寸上的高端占位,眾企業也在紛紛尋找突破路徑。與站隊OLED的電視品牌不同,海信在2017年的CES會展上提出了“雙屏戰略”:80寸以上去屏化,走激光顯示技術路線;80寸以下量子點技術與ULED顯示技術雙結合,一切以用戶利益為出發點。
近年來,國產品牌也在不斷尋求國際化的強攻點,更是在電視智能化的道路上引領國際趨勢。據外媒科技資訊網(CENT)上的報道顯示,三星在QLED電視領域的市場營銷被美媒質疑有誤導消費者的嫌疑,企圖以Q和O的形似來混淆產品品類。三星做了一份語焉不詳的回應,技術路線競爭到了白熱化程度可見一斑。中國電視品牌如若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還需更加強化產品定位,擊穿所占技術品類,精細化應對市場用戶。中國制造更應如是。
跑得快得獎 跑得慢出局
“走出去”對于中國制造來說,早已不是一句口號。尤其在家電銷售方面,從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到小家電,我國一直保有自己的優勢。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2016年全年,彩色電視機產品出口量為8064萬臺,出口金額120.7億美元,同比下降0.5%。但海信電視以13.8%億美元的出口額,逆勢增長了13.2%,牢守全球電視出貨量第三的位置。由此可知,市場份額的波動是符合馬太效應的,品牌格局中必然將沖出“最”強者。
實體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肌肉”,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而已在上一輪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家電品牌,也必將劈斬出一番新局面。花落誰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