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在《分享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新經濟方案》一書中談到對分享經濟的八點看法
一、分享經濟處于什么發展階段?
分享經濟領域已經出現了類似滴滴出行、Airbnb等細分領域龍頭企業,那么就分享經濟這一新的商業模式而言,正處于什么發展階段?
從整體來看,中國分享經濟正步入發展黃金期。
首先是市場規模給力,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用戶群,分享經濟在中國非常有群眾基礎。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是單一經濟體移動網民擁有數最大的。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中國網民愿意分享,據尼爾森2013年在全球開展的對參與分享的意愿調查,94%的中國受訪者都喜好與他人分享,此比例名列各國榜首,可見分享經濟在中國的人氣之旺。
其次是風險投資給力,分享經濟初創企業非常受歡迎。截至2015年底,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已經超過16家,覆蓋8大行業。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全球性的投資高潮,正在伴隨著投資行業的發展周期開始收縮。盡管創業融資在部分領域變得有點困難,但總體來看,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手里的資金,還可以支持分享經濟創業發展2~3年。
第三是公共環境給力。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報告、2016年的兩會政府報告都提到分享經濟。反映出的不僅是中央對分享經濟的看重,還表明了堅定的立場和鮮明的態度。
市場巨大,資本追捧,政策給力,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分享經濟在中國已經步入了黃金期。當下,有的細分領域開始萌芽,有的細分領域高速成長,有的領域面臨爆發期……這些現象意味著分享經濟未來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二、分享經濟會不會只是一個流行性、階段性的現象?
最近兩年,互聯網行業熱點不斷,既有機會,也有陷阱。分享經濟會成為一個新的業態,還是只是一個流行性、階段性的現象?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分享經濟不是一陣風,而是經濟發展周期中的一個新階段。隨著中產階級消費升級,閑置物品增多是趨勢,分享經濟也是未來大趨勢。
目前分享經濟處于個人閑置資源分享階段,是以個體為基本單位,個人通過平臺進行閑置資源的分享。在3~5年內,會全面進入企業閑置資源分享階段,企業為基本單位,整合企業之間的閑置資源進行分享。
再往后看,未來5~10年,會進入公共閑置資源分享階段,目前已在局部萌芽。是由政府牽頭,主導公共服務資源開放共享。例如政府采購分享型服務,政府閑置資源分享,分享型公共交通等。
未來10~20年,會進入整個城市的閑置資源分享階段,目前海外已經有試點出現。以城市為單位,由政府統籌整合整個城市的閑置資源和分享主體。除公共服務的分享之外,還會統一規劃各行業分享企業的布局。
三、分享經濟為何在出行、居住領域最先崛起?
考察分享經濟發展歷史可以發現,2007—2013年,分享經濟開始爆發。當時崛起許多領域,比如短租領域的代表Airbnb和眾籌界的明星Kickstar成立于2008年。而當時的背景是金融危機下,美國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就業形勢嚴峻,失業人口大量增加,人們收入減少,只能靠出租、販賣個人閑置物品來維持基本生活,很多公司也開始共用同一座辦公樓來節約成本。
人們驚喜地發現,通過分享經濟能夠減少支出(價格是參與分享經濟的核心因素),還能夠利用閑置的資產來獲取額外收入,分享經濟的概念開始被逐漸接受。可以說金融危機為分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客觀社會條件。
中國分享經濟的發展稍慢于全球,目前相對成熟的領域同樣是租車和住宿,餐飲、教育、物流、醫療等行業的分享模式也在不斷探索。
四、分享下一個最熱的領域是哪里?
當前,我國的分享經濟正從交通出行和住宿領域,拓展到個人消費的多個細分領域,同時企業端市場也正在逐漸成形??梢灶A見,這場已經影響了數億人的分享經濟風潮,有助于中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把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出行領域,除現有的幾家獨角獸企業外,還衍生出多種業態,例如一對一的面向高端商務車市場的專車服務,一對多的互聯網巴士服務。
餐飲領域,在線雇傭主要表現為共享廚房模式,通過整合有空閑時間、熱愛烹飪且樂于分享的社會閑置生產力,打造“家庭廚房共享平臺”。
此外,還有教育、律師、咨詢、養老、寵物看護、物流等領域分享經濟模式。
五、中國分享經濟與歐美有何不同?
從經濟體量來看,2015年美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50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3%。而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萬億元,占GDP2.8%。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市場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
在發展時間方面,分享經濟在全球范圍內,于2008年前后開始快速發展,2011-2014年出現井噴,目前仍保持著穩步增長的態勢。
分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晚于海外。隨著2010年中國智能手機和O2O普及,許多分享經濟企業于2011年前后開始創建,歷經幾年發展,從2014年開始爆發,目前處于分享經濟發展的黃金期。
在行業方面,分享經濟的龍頭企業Uber和Airbnb等企業都發源于美國,交通和住房是分享經濟目前最受重視的兩個業務領域。英國分享經濟最強的企業主要集中在P2P借貸和融資領域,此外在交通、二手物品交易、教育和知識領域也存在典型的分享經濟企業。在中國,分享經濟主要集中在出行和金融分享領域。
在參與度方面,英國作為歐洲分享經濟之都,2014年分享經濟參與人口已達1600萬,占總人口1/4,民眾普遍對分享經濟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目前英國的分享經濟發展正處于起飛階段,上升空間十分可觀。
2014年的數據顯示,抽樣群體中81%的美國人認同分享模式的經濟效用,76%的人認為分享有利于環保,分享型價值觀已經逐漸深入人心并成為主流。
從參與分享經濟的人口規模來看,我國是英美兩國之和的兩倍,總規模近3億人。從分享經濟參與者占總人口比重來看,中國只有22%,低于英國和美國,遠遠不及加拿大的39%。
總的來說,相比于發展較為領先的英美等國家,中國的分享經濟仍處在新生期,尚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六、國外分享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啟示是什么?
1、加大政策扶持。分享經濟雖火,但也一路荊棘,其商業運行模式、組織管理模式等挑戰傳統認知,也與現行的法律制度存在沖突。因此,用法律為分享經濟鋪路成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以短租房為例,早在2014年10月,美國舊金山就成為世界首批承認短租房合法地位的城市之一。
2、加強政策引導。在這方面英國人表現搶眼,他們在國家層面對分享經濟予以高度重視。早在2014年初,英國政府就宣布把英國打造成分享經濟的全球中心以及歐洲分享經濟之都,并在政策等層面頻頻發力。而英國分享經濟的規模也超過法國、西班牙和德國三國的總和,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
3、重視社會力量。分享經濟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因而在觀念層面意識到社會閑置資源的重要性、形成對分享經濟的好感是其繁榮發展的基礎。
4、有效監管。對于分享經濟,如何能在扶持激勵的基礎上有效監管呢?英國人在提供寬松環境的同時成立了一家與政府緊密合作的獨立機構,采用會員制,對新加入的公司實行人員培訓、保障消費者交易安全、處理投訴建議等,作為規范、監管分享經濟的行業平臺——這種做法或可值得嘗試。
七、分享經濟給我們未來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2016年,你可以不再需要找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可以成為身兼數職的自由人,你也可以創業成為“自己的老板”。這一切要歸功于“身份”的崛起。
如果你能夠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的把自己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又何須把自己約束在一個早九晚六的崗位協議里呢?傳統的就業理論看來,沒有雇傭協議,就等同于失業。但是現如今,一個“失業”的你,卻擁有了無數新的“身份”,增加收入的同時,實現了自身價值,也為社會創造財富。
借助“分享經濟”的東風,固定的工作崗位消失了,臨時的工作身份崛起。個人閑置資源的分享,對傳統的就業模式產生了重大的沖擊。
伴隨著分享經濟的普及,大量的臨時性工作需求實現了供需匹配,通過眾包、威客等等平臺活躍在互聯網上。私人大廚、私人外教、私人大夫等,快速地吸引人們來到這個新世界開疆拓土。
八、分享經濟是否改變當前社會專業化分工的大趨勢?
分享經濟有時候也被稱為“零工經濟”(gig economy),美國行動論壇的研究報告《獨立承包商與新興零工經濟》顯示,2002—2014年,美國從事零工經濟的人口增長了8.8%~14.4%,相較之下,同期美國總體就業僅增長了7.2%。
其中,網絡分享經濟增長迅速,特別是Uber、空中食宿所代表的交通、住宿領域。比如,2009—2013年,交通共享行業為美國做出了5.19億美元的貢獻,創造了22000個就業崗位。
顯然,分享經濟催生了一種新型的社會分工方式,改變了傳統的雇傭模式和就業模式,人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技能,靈活選擇工作機會,以自雇型勞動者的身份參與到經濟活動中,而無須依托于相關企業,催生了更多自由人的誕生,就業機會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分享經濟能夠吸納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大量冗余人力資源,無論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無須很高的就業門檻,也無須煩瑣的流程步驟,在網絡分享平臺上,動動手指,就能將閑置資源在全社會分享,并獲得合理的收入。
同時,分享經濟下,職業自由人、個人、個體商戶通過各類平臺進行兼職或是服務外包,勞動合同不再成為就業過程中的必需品,短暫的勞務關系成為新興就業市場中的主流。
2015年6月的麥肯錫報告也顯示,全世界有超過2億擁有各種才能的人可以從自由職業平臺上獲得更多的工時和收入,大規模業余化成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