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和環保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長江黃金水道環境污染防控治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長江流域是水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的流域之一。《指導意見》指出,當前長江干流總體水質較好,但部分支流污染嚴重,涉危涉重企業數量多、布局不合理、污染事故多發頻發,部分飲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隱患,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部分河段總磷、氨氮超標,船舶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江湖關系緊張,部分地區生態問題突出。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
“《指導意見》的發布對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會起到積極作用。”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長江大保護固然重要,但也要正確理解總書記所說的“不搞大開發”的含義。
“只能更好,不能變壞”
《指導意見》提出將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并設置了兩個階段性的修復目標:
到2017年,長江經濟帶水環境質量不降低并力爭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涉危企業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基本建立。
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穩定保持在 75%以上,干流水質穩定保持在優良水平;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總體高于9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削減;三峽庫區水質進一步改善;太湖等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得到控制。
“由于長江的水環境基礎相對比較好,所以長江經濟帶的2020年的量化治理目標比去年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流域的治理總體目標略微有所提高。”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一位專家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
為此,《指導意見》提出,2010年底前,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跨省界考核斷面監測網絡,省界斷面實時自動監測能力顯著增強。國家上收跨省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監測及考核事權,由環保部統一負責。
國家要求,2017年起實施跨界斷面考核,實行按月監測評估、按季度預警通報、按年度進行考核,把水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作為各級、各地政府水環境質量的責任底線。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轉移支付、區域限批、地方黨政領導問責的重要依據。
全面排查沿江工業污染源
《指導意見》提出,堅持“以水定發展”,統籌規劃沿江岸線資源,嚴控下游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向上游轉移。
除在建項目外,嚴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布局重化工園區,嚴控在中上游沿岸地區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項目。
國家提出,制定實施分年度落后產能淘汰方案,2016 年底前,全面取締“十小”企業。在三峽庫區等重點水功能區,加快淘汰潛在環境風險大、升級改造困難的企業。
在污染源治理上,《指導意見》要求將全面排查沿江工業污染源,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產整頓,限期治理后仍不能達到要求的,依法關閉。
2016年底前,完成造紙、制革、電鍍、印染、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專項治理任務。強化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引導工業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
2017 年底前,長江經濟帶全部工業集聚(園)區必須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并穩定運行,長三角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2018 年底前,完成沿江已有工業集聚(園)區環境影響核查和跟蹤評價,以及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
在污染治理機制上,國家要求加快實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2016 年底前,貴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完成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任務。
《指導意見》提出,研究設立長江水環境保護基金。“專項基金的設立要全面統籌既有的各種長江保護資金渠道和機制,用到實處。”王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