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23日宣布,我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21日準確進入工作軌道,有效載荷順利開機,地面系統已成功接收到衛星下發的導航信號。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導航衛星總工程師林寶軍介紹,這顆小衛星于3月30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4月15日11時47分順利轉入對地定向模式。從4月16日至21日,衛星完成了規劃的5次變軌,于21日10時13分準確進入工作軌道,衛星工作正常。“以前發射的16顆北斗導航衛星只是用于亞太區域的導航定位服務,這次發射的第17顆衛星是北斗系統全球組網的首發星,是我國首顆新一代導航衛星”。
3月31日,衛星進入軌道后,科研人員即開展了平臺在軌測試工作。截至4月21日,完成了敏感器測試等8個項目測試,全部合格。
“4月21日11時11分,星載原子鐘、時頻等導航有效載荷順利開機;到14時18分,地面成功接收到衛星下發的導航信號。”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主任、導航衛星總指揮相里斌宣布,這標志著衛星研制、發射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也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邁出的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第一步。
衛星導航副總工程師沈學民介紹,這顆小衛星有四大技術突破:一是首次使用了中科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這是為適應衛星導航任務而由中科院專門開發的平臺;二是在原來三級火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級火箭(名為“遠征一號上面級”),可把衛星直接送入軌道;三是首次驗證了星間鏈路(衛星與衛星之間的通訊和聯系),而以前必須是衛星-地面-衛星的途徑才能聯系;四是首次大量使用國產化器部件,國產化率達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