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大眾汽車開始在中國上海(1984年)和長春(1991年)陸續建立合資汽車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形成了南北兩個大眾的合資布局。20多年過去,大眾汽車穩居全球汽車銷量排名第二,中國作為大眾汽車最大海外汽車市場,南北兩個大眾為其貢獻了超過20%的銷量和近50%的利潤(機構數據)。如今,已過百萬產銷量的南北大眾走在了發展的十字路口,大眾汽車開始重新審視一個市場兩個大眾的關系,孰重孰輕讓業界產生諸多猜疑。
●微妙的股比調整背后
早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有傳言,一汽集團和大眾汽車已經就一汽大眾股比調整達成一致意見,大眾方面持股比例將提高9%,合資公司中的股比將從過去的40∶60變成49∶51,其中一汽集團51%,大眾30%,奧迪19%,但是半年過后,雙方除了簽訂簽署未來25年合作協議之外,并沒有傳出實質的進展。實際上,一汽集團和大眾汽車之間的博弈由來已久,大眾汽車一直希望能夠通過股比的調整,在中國市場實現南北大眾之間一種平衡,但是前幾年中國汽車市場高速增長,似乎把所有的問題都掩蓋掉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增長的放緩和新車型的逐步減少,平衡兩個大眾之間的關系再次被提上日程。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大眾汽車這個時候提出股比結構調整,多少有逼宮的嫌疑。 “但是大眾似乎把問題想簡單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實際上在這個時機,一汽集團和相關主管部門不會隨意更改現有合資結構,原因很簡單,一汽集團不會放棄每年數十億元的利潤,除非大眾汽車有其他方式對其進行額外補償。
●新車型引進或將放緩
正是在這一事件影響下,最近業界一些人瘋傳,除了奧迪品牌之外,大眾品牌今后三年或將沒有全新產品,這個傳言對于“側重生產原汁原味大眾產品”的一汽大眾而言,將是一個極其負面的消息。北京的一些經銷商老總擔憂,如果一汽大眾新產品投放放緩,一線城市的迅猛銷售勢頭勢必將放緩,一汽大眾今后或將落后于上海大眾。根據他們預計,在大眾車系中,應該還有兩個重量級產品,一個一款比目前途歡更高的中級SUV,另一款是基于輝騰的C級平臺車型,這兩款車型最終落戶在一汽大眾還是在上海大眾,目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即使是在當下,一汽大眾經銷商僅僅培訓完明年上市的捷達NF,有關第七代高爾夫何時引進尚無消息。 可想而知,一汽未來幾年的產品確實十分匱乏。反觀上海大眾,從2013-2015年之間,包括大眾與斯柯達品牌在內,規劃新引進和改款換代的轎車和SUV預計超過10款,大眾汽車的秘密武器——全新MQB橫置模塊化平臺也將被很快引入上海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