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雙反”是把雙刃劍,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實施懲罰性關稅將使歐洲受到打擊,并導致失業增加。德國政府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民眾的壓力和德國在歐盟承擔的不合理電價使得德國不得不對中國光伏產品下狠手。將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冗長的貿易爭端中,不僅無法為全球的光伏企業“解套”,還有可能將大家拖入更深的泥潭,與其彼此掣肘,為何不能攜手合作,將更多精力放在促進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上來呢?
自2012年9月6日歐盟立案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以來,該貿易案件已持續進行了5個多月的時間。在剛剛過去的2月18日和20日,歐盟委員會就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案件分別舉行了兩場聽證。聽證會除了繼續通過應、訴雙方的抗辯,審判本次反傾銷案的合法性外,主要還是基于SolarWorld為領導的ProSun,以中國光伏產品預期在今年6月份將會占滿歐盟光伏市場為借口,提出了對2月底前進口歐盟的中國光伏產品進行注冊,從而施加追溯性關稅的新訴求。
在聽證會上,來自AFASE(歐盟平價太陽能聯盟)的63位成員,包括歐盟原料供應商,機械、設備制造商等,分別代表歐盟光伏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發表強烈聲明,憑借自身實際情況,指出無論是對華發動反傾銷調查還是反補貼調查都將無利于歐盟的任何利益,并將對歐盟大多數光伏企業的盈利和發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在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案件進行的兩次聽證會期間,獨立國際經濟咨詢公司Prognos,在進行大量調研和評估后,發布了一份針對此次歐盟雙反案后果及影響的報告研究。指出:如果歐盟執意對中國光伏強加反傾銷稅率,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將會直接影響到歐盟各國,特別是德國的光伏產業發展及就業。
該份報告基于20%、35%和60%的假設性關稅,對此次貿易案在整個歐盟范圍內“就業”和“經濟增值”等方面將產生的影響進行了量化評估:如果歐盟對華征收20%的懲罰性關稅,將在實施首年造成歐盟115600份工作崗位的流失,第三年將面臨175500份崗位的流失。歐盟經濟增值損失在當年將達47.4億歐元,第三年累計損失184億歐元。如果歐盟對華征收60%的懲罰性關稅,則將在實施首年造成歐盟193700份工作崗位的流失,第三年面臨242000份崗位的流失。歐盟經濟增值損失則在當年將高達78.6億歐元,第三年累計損失高達271億歐元。
對此,平價太陽能聯盟相關成員表示,在歐盟發起反傾銷調查的只能代表光伏產業鏈個別環節和少數企業的利益,很明顯,在對中國光伏產品強加關稅后,光伏發電的成本會進一步上升,從而拖延光伏與發電平價上網的步伐。這同樣意味著市場需求會整體下降,意味著歐盟、中國甚至全球光伏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虧損及裁員,會進一步影響到歐盟的整體經濟發展。
根據公開的統計數據,2011年中國對歐洲光伏產品出口高達204億美元,直接從業人口超過30萬人。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的“雙反”案獲得通過,它就會成為中國與歐盟歷史上最大的貿易糾紛。將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冗長的貿易爭端中,不僅無法為全球的光伏企業“解套”,還有可能將大家拖入更深的泥潭,與其彼此掣肘,為何不能攜手合作,將更多精力放在促進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上來呢?
案件回顧
2012年7月24日,德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組建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EUProSun,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反傾銷訴訟。7月26日,中國四大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發表聯合聲明,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反傾銷調查和中國政府的重視。7月30日,中國商務部響應G4的呼吁,建議中歐光伏產業通過磋商合作解決分歧。8月13日,多家中國光伏企業進京共商對策,四巨頭聯合遞交《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產業的緊急報告》。8月30日,歐盟向中國駐歐盟使團發出照會,確認將對中國企業出口歐洲的太陽能電池及其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9月6日,歐盟正式宣布發布通知,將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包括晶體硅組件、電池、硅片進行反傾銷調查。9月25日,EUProSun20多家成員,再次向歐盟監管機構提出申請,要求擴大對中國光伏企業的調查,調查中國是否存在非法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