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基地
為目標的自主創新管理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
二O
以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
基地為目標的自主創新管理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
《摘要》該成果是企業以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基地為目標的自主創新管理實踐。
天津第一機床總廠(以下簡稱:天津一機床)始建于1951年,是中國機床行業的“十八羅漢”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生產全系列數控錐齒輪成套加工設備、全系列數控插齒機及配套輔助機床的國有企業。天津一機床現有職工1261人,資產總額4.2億元,2011年銷售收入預計突破3億元,利潤總額預計突破800萬元。60年來,天津一機床以20多個首創產品、21項替代進口產品、150個品種規格,向市場提供了2萬余臺套機床產品,其中,錐齒輪成套加工裝備在汽車行業應用的覆蓋率達70%以上,成為國內最大的螺旋錐齒輪成套設備的供應商,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做出了重大貢獻。一流的產品,為“津一”品牌 鍍上了金色。2006年“津一”牌被認定為“天津市著名商標;2007年“津一”數控齒輪加工機床被評為“中國名牌”,成為中國齒輪機床制造領域三大“中國名牌”之一。2010年“津一”品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天津一機床肩負著“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的使命,在引領中國數控錐齒輪成套裝備的研制和生產中,正大踏步地前行。
一、 成果產生的背景
(一) 天津一機床有責任肩負起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制生產基地的重任
天津一機床,是我國研制齒輪加工機床的國有大型骨干企業,是我國唯一一家掌握數控錐齒輪成套加工成套裝備機床制造技術的企業。60年的創新發展,取得20多個首創產品,奠定了天津一機床在中國裝備制造業,尤其是齒輪機床制造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1958年,Y236直齒錐齒輪刨齒機、Y54插齒機、Y225銑齒機、Y94滾動檢查機等9個國內首創的新品試制成功。此舉,不僅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的高技術封鎖,而且成為繼美國、瑞士及前蘇聯之后第四個能夠生產弧齒錐齒輪機床產品的國家。上世紀80年代,我國首臺Y2080I弧齒錐齒輪磨齒機在天津一機床試制成功并投入生產。1990年出口收購值就已突破千萬元大關,至今已累計出口機床600余臺。進入新世紀以來,天津一機床本著“生產一代、研發一代、構思一代”的“三代同抓”的理念,產品結構調整進一步向大型、精密、多軸、復合、成套機床優化發展,突出差異化與獨特之處,成為產品市場的引領者,占據市場的主導位置,為“裝備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 思想保守、觀念落后制約企業的創新發展
盡管天津一機床為“裝備中國”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九十年代的一段時間里,由于企業未能及時轉變“大鍋飯”觀念,未能及時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企業資金匱乏、冗員沉積、負債過重,造成部分人才流失、連續數月拖欠職工工資,使企業陷入崩潰的邊緣。廠領導班子及時轉變了觀念,為了生存采取打破“大鍋飯”,將單純生產型的車間全部“推墻入海”成立22個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讓他們走向市場,按用戶的需求去生產產品,有效緩解了職工工資拖欠問題,同時對經營差的子企業實行廠內破產制,對破產企業領導干部實施就地免職政策,職工下崗待業。
從“十五”到“十一五”頭兩年中,企業得到了恢復性的發展。如:從齒輪機床產品的產量上看“九五”期間僅生產162臺,“十五”期間生產就達到535臺,是“九五”期間的3.3倍,而“十一五”的頭兩年,就生產450臺,預計2011年則突破400臺大關。那段時間,天津一機床的發展,自己和自己相比感覺提高很快,但是與同行業先進企業相比,差距就大了。企業要想做大,首先要做強;要想做強,必須要增強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進行自主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推動企業的發展。企業固有的“開拓要求穩、每年都發展”的“四平八穩”思想觀念,是阻礙企業高速發展的根源。
(三) 機構和原有管理模式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2005年以前生產主機(指齒輪機床)的子企業還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獨立企業,生產主機的子企業有8個,而且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沒有將主要力量放在主機生產上,雖然總廠有生產計劃,往往由于沒有行政的統一指揮、統一采購、統一檢驗、統一的售后服務,所以使生產任務的完成沒有保障。甚至連研究所都要考慮承攬外協活來維持生存和發展,根本沒有太大精力去完成總廠下達的新品研發計劃,齒輪機床產品一直在中低檔徘徊。這種“廠中有廠,公司里有公司”的情況,無法將生產要素最大化利用,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面對市場生產齒輪機床的企業數量在成倍增加,用戶選購產品的空間更大了,天津一機床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受到了擠壓,用戶對企業產品的要求更高,而且產品個性化要求越來越多,用戶對產品的交貨期的要求也越來越短。使當時的組織機構和機制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的需求,造成新品研發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生產計劃拖期,使市場占有率受到很大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日漸削弱。
二、 成果的基本內涵及主要做法
為了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天津一機床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出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產品,打破了國外對我國技術和產品的壟斷和封鎖,成為引領齒輪機床研發生產的“旗艦”,為中國裝備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天津一機床在廠長杜鴻起的領導下,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本著集中管理重組流程的思路進行調整,第一步,調整組織機構,將不適應市場發展的22個子企業調整為5個,其中生產齒輪機床的8個子企業合并為一個廠,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強有力的拳頭來應對市場;第二步,建立技術、生產兩個中心,在機制上目標明確、流程順暢、職責清晰、管理到位及對問題快速溝通、快速解決。第二,通過對標確定企業發展規劃和措施。透過績效指標的差距,分析并找出存在的問題,圍繞打造“基地”的目標,制定出規劃目標和措施。并創造性地實施晨例會制度,強調執行力的實施。第三,承擔國家“863”項目,把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作為核心。加快企業產品研發速度,提升產品的檔次和水平,提高關鍵技術重大突破能力,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使天津一機床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質的突破,直接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基地。
(一)調整組織機構、壯大主業。
1、集中管理,重組流程,壯大企業
隨著外部市場擴大,汽車、農機、機床制造、工程機械、冶金、礦山、風電、軍工等行業,對齒輪機床的需求越來越大,如何壯大天津一機床齒輪機床的生產能力和快速提升齒輪機床的水平,滿足用戶需求,打造“基地”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廠長杜鴻起面對企業發展現狀,經過反復分析研究決定,“調整組織機構、壯大主業、主輔分離”的重大決策。企業首先將總廠下屬的22個子企業逐步調整為5個子企業和一個公司。具體方法是:為了壯大主業,將涉及生產加工齒輪機床產品的8個子企業合并為1個廠--機床制造廠,從而使齒輪機床產品從計劃、生產、配套、采購、銷售等方面,得到了集中和統一,使企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形成了強有力的拳頭。合并后的機床制造廠承擔了天津一機床齒輪機床的生產制造任務,生產能力得到了整合,生產秩序得到了治理,生產現場得到了改善。特別是生產任務年年提高的情況下,生產計劃完成率提高到98%以上。為了使研究所集中精力開發研究新產品,取消研究所承擔的主機生產任務、及外協承攬任務,每月由總廠撥付研究所科研經費,從資金上保證研究所的科研需求和工資獎金的需求。
2、 系統整合建立“兩個中心”
整合子企業是天津一機床機構調整的第一步,通過運營實踐收效很大。但是距離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還有一個相當的距離。杜鴻起廠長按照市場需求發展的要求,研究決定調整機構的第二步,就是以系統的思想建立技術中心、生產中心。“兩個中心”的建立,就是要通過機構調整和機制的變動,形成相對獨立的兩個系統,對發生的技術、生產等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本系統中得到解決,一改過去那種出現問題一級一級反映匯報,一個問題往往涉及到兩個以上的廠級領導,甚至開幾個會才能落實解決。在機構調整的同時,將工作流程和工作職責嚴格分清,并形成管理制度。“兩個中心”建成后,不但技術、生產兩個方面的職責清晰、工作流程簡潔,解決處理問題及時,同時拉動相關部門從工作質量到辦事效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兩個中心”組織機構調整的具體方法是:
建立技術中心系統,從根本上改變涉及到計劃、設計、工藝、試制等工作的管理層次多、環節多的弊病。如大部分工藝人員以前隸屬于各子企業,所以新品工藝的編制和老產品工藝的完善都不能集中去做,由于人員分散、處理工藝問題效率很低,影響進度。設立工藝部由技術中心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員分散的問題。技術中心成立后,齒輪機床研究所的主要職能就是研發齒輪加工機床產品,從此研究所的研發能力得到了保障和提高。中試部也由生產型轉變為新品試制型部門,進一步加強了試制的能力。通過技術中心的構建,充分體現出部門之間相互支撐、資源共享、快速決策和實時響應的目的。技術中心圍繞企業預期目標的實現,協調、組織機構內部各職能進行快速決策,對項目實施過程起監督和理順的作用。
生產中心從機構的設置上,全廠的主機生產得到統一的指揮,統一了生產計劃,統一了物資配套采購,統一了外協加工,統一了設備維護和維修。通過建立總調度室,有了生產現場的生產進度的總指揮,把為生產服務和現場指揮進行了梳理,使生產現場的秩序得到了明顯的轉變。設備管理部歸生產中心指揮使設備的完好率得到提高,產品加工得到了保障。物資保障部按照生產計劃統一進行物資采購,使生產的配套得到保證。
3、晨例會制度拉動企業機制創新
晨例會的全稱是:技產銷質晨例會。晨例會的目的就是針對技術、生產、銷售、采購、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后,強調一個執行力的實施。參會的有,廠級領導、子企業和技產銷質等部門負責人。會上由各部門提出問題,會上對問題及時分析、快速溝通和協調,指定負責人。對問題清楚的,當場拿出措施,限定時間解決;對需要調研的一般不超過4小時,就必須拿出解決措施。從晨例會一年多的運轉情況看,執行力的實施確實對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表現在:第一、廠長每天親自參加晨例會,隨時掌握技產銷值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為廠長戰略決策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第二、中心、部室、子企業發生的問題,能夠及時反映上來,當場分析、當場提出解決辦法。通過相關單位及時溝通,拿出解決辦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工作效率;第三、檢查、考核機制及時跟進,保證了晨例會每天提出的問題得到落實,并且當天將問題解決情況反饋到廠長。考核部門對于遺留問題或正在解決的問題納入月度考核,對責任人進行時限制考核,對沒能按計劃完成的進行扣罰。對解決重大或關鍵問題的給予獎勵。從而調動了負責人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第四、晨例會制度執行以前,負責人對出現的問題互相推諉、扯皮,如今各部門、子企業遇見問題,首先從自身查找原因,找出主要矛盾,能自己解決的絕不推諉;需要共同解決的,積極溝通;能不上會的問題絕不上會。因為考核規定,部門問題多多扣分,問題解決不了還要扣分,如果完成任務或超額完成任務給加分。第五、快速解決問題,執行力的實施為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二)對標確定企業發展規劃和措施
天津一機床圍繞打造“基地”目標,全面開展了企業對標定規劃活動。通過深層次查找天津一機床與標桿企業的差距,對各項績效評價指標進行分析,找出差距的原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環境資源和能力分析,制定出企業發展規劃。天津一機床在“十二五”末的計劃目標是:主營業務收入在2010年完成23442萬元的基礎上,達到8個億,提高2.41倍;齒輪機床產品產量在2010年年產367臺的基礎上,達到1200臺,提高2.27倍;利潤總額在2010年完成677萬元的基礎上,達到2200萬元,提高2.25倍。從企業整體經濟實力得到快速發展。為了落實規劃,措施落實在《責任人績效考核項目獎懲政策一覽表》上,并納入企業主要部門、主要領導的績效考核上。使主要經濟指標在“十二五”期間趕上或超過標桿企業,實現打造“基地”的目標。
措施到位
1、提高銷售收入、減少庫存。按照規劃目標首先將中、高端齒輪機床產品進一步做精、做強實現產業化,抓住“
2、管控資金合理運用。按照規劃目標,物資采購資金、生產投入資金(包括:外加工、鑄、鍛、熱處理、金加工),要制定物資采購和生產投入資金的管控規定,要強化生產投入核算和物資采購核算,嚴格篩選供貨商和配套企業,嚴格履行合同,減少損失,降低成本,嚴格按照經濟批量進行投入,減少資金的不合理占用、庫存的占用、生產現場的占用。設置資金控制考核中心和相應的管理控制流程對資金嚴格規定使用標準、審批額度、時間、流程等。對降低生產成本、采購成本、產品設計成本及各項費用突出的予以獎勵
3、控制成本細化管理。按照規劃目標,成本費用的使用要有標準定額,要制定出降低成本費用的管理制度。如管理費2009年占銷售收入的36%,這個數額在同行業之中偏高,因此要分析、要制定可行辦法,降低費用。要在各項成本、費用的使用上設置控制定額,各類成本、費用的使用上要有標準和控制流程。
4、嚴格合同管理和監督。按照規劃目標,要有一個合同管理系統,隨時掌握各單位合同執行情況。有專人負責催債,嚴格把握合同失效期,防止出現因合同過期造成的損失,出現問題要同律師配合,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企業利益。對應收賬款要及時收回;對應付賬款在企業資金能周轉的情況下,及時付給對方,保證企業的信譽度。
天津一機床按照《規劃目標》,制定出2010年主要考核指標。
2010年主要考核指標和實際完成情況一覽表
序 號 |
主要考核指標 |
考核扣款規定 |
||||||
指標規定 |
計劃 |
實際 |
增減數 |
完成% |
被考核 責任人 |
考核 部門 |
效益工資扣款規定 |
|
1 |
齒輪機床 產量(臺) |
300 |
367 |
67 |
122 |
略 |
廠 部 辦 公 室 |
每少完成1臺扣50% |
2 |
主營業務 收入(萬元) |
20800 |
23442 |
2642 |
113 |
略 |
每少完成1個百分點扣50% |
|
3 |
利潤總額 (萬元) |
600 |
677 |
77 |
113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4 |
凈資產收益率(%) |
5 |
5.96 |
0.96 |
----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5 |
應收賬款 (萬元 ) |
4470 |
3974 |
-496 |
88.9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6 |
主機采購 成本(萬元) |
5200 |
5097 |
-103 |
98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7 |
質量成本損失費(萬元 ) |
55 |
41 |
-14 |
75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8 |
主機售后服務費(萬元) |
100 |
81 |
-19 |
81 |
略 |
沒完成扣100% |
|
9 |
萬元產值能耗(噸標煤) |
18.8% 4151 |
13.7% 3400 |
-5% 751 |
-18.1 |
略 |
沒完成扣100% |
(三)承擔國家“863”項目,進行技術和產品創新。
1、 肩負多重壓力,勇接“863”項目
在“十一五”期間,國家“863”計劃提出了關于“汽車螺旋錐齒輪高效精密加工成套裝備”的課題,包括數控銑齒機、數控磨齒機、數控研齒機、數控滾檢機、數控拉齒機、數控齒頂倒角機、淬火壓床、磨刀機、刀盤檢查機,共九個產品。其中以5軸聯動螺旋錐齒輪數控銑齒機和磨齒機為核心,實現在汽車齒輪制造企業的成套示范應用。生產線機床開動率≥80%,尺寸精度Cp值≥1.67,齒輪加工精度達到GB4級精度。 該項目屬于先進制造技術領域“汽車零部件加工成套自動化生產線”重點項目的子項目。
當準備進行課題申報時,天津一機床的決策者猶豫了。眾所周知,國家主導的重大科技項目,無一不是意在研制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是國際領先水平、全面替代進口的高端產品,繼而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和價格壟斷,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創新項目,其難度可想而知。以企業現有的綜合技術實力,能否可以競標到該項目?能否達到國家要求的高標準?能否實現高技術水平的突破?這些問題確實是擺在天津一機床面前的難題。
面對存在的各種難題,從廠級領導到技術部門負責人,從廠內技術專家到產品研發人員,從項目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到企業各種資源的支撐保障能力,全面地對“863”項目的預期目標及所要達到的各項技術參數,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相當一部分領導和高層技術人員,面對“863”重大科研項目一致認為該項目屬于高端產品,涉及諸多新技術綜合應用,有許多關鍵技術難題要想解決難度很大,目前在國內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也僅有極少數企業掌握。另外,在項目研制流程管理上,也存在很多不適應產品研發的種種難題需要解決,為此感到壓力重大,對任務的完成信心不足。在能不能和敢不敢申報和承擔“863”項目這個關鍵問題上,廠領導班子以超人的魄力,力排眾議,果斷做出決策:“堅決拿下國家‘863’這個重大項目。我們要打造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的基地,我們沒有退路,我們要把這次考驗作為提速發展的契機,要大膽自主創新、科學謀劃,一定要通過這個項目的成功把企業的科技水品和創新能力提升到國內前沿和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在思想認識統一后,企業上下齊心協力,組織相關人員馬上投入到“863”課題申報準備工作中。經過大量技術調研、可行性分析及周密準備論證,按期將立項報告和申報材料上報國家相關部門,最后申報得到批準,并從資金上獲得國家撥付的科研經費615萬元。經過歷時三年的拼搏,天津一機床通過大膽自主創新,調整機構和機制,借助產學研合作優勢與行業技術專家的具體指導,解決和克服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終于完成了“863”項目。通過“863”項目的實施,天津一機床已經成為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的基地。
2、實施“
建立一套完整的適合新產品研制的支撐和綜合保障平臺。
第一是產品技術管理平臺。圍繞預期目標的實現,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進行技術調研、項目策劃、立項和研發論證等工作,實現對新產品研制計劃的快速決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起到監管和理順的作用。其工作目標就是讓組織機構內各部各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工作指令得到貫徹、落實。第二是產品技術研發平臺。強調產品布局與關鍵結構,借助多個專業技術領域的相互支撐與推動作用,對產品研制總體預期目標實現所涉及的關鍵技術與技術難題的解決途徑及采取的具體措施,進行全面的分析論證,抓住關鍵環節,實施重點突破。圍繞產品技術研制目標,從產品研制的可行性與可實現性,入手注重研制過程中的一次成熟性,按產品研發的功能需求采取專門化的產品研發模式實現通用產品標準化、個性化產品模塊化的目標。第三是對生產制造過程的支撐與保障平臺。產品技術平臺研發對生產制造過程的支撐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最大限度地簡化生產制造流程,提高生產制造過程的成熟度,降低研制風險。在滿足專業化、標準化、通用化生產模式的條件下,提高企業對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能力,最終實現規模化的生產目標。
形成完整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目標。針對產品研制所涉及的多領域、多層次、多學科交叉新知識的相互支撐與綜合集成的特點,跨專業領域的工作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是對產品研發人員的總體要求。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a創新與新技術綜合應用能力;b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科學的工作方法;c很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獨立的研究能力;d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e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在關鍵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為了高水平高標準地完成“863”項目,充分利用多年來企業在齒輪加工機床設計、制造與實際應用的豐富經驗,將齒輪加工機床所具有的高剛性、高精度、高可靠性特點與加工中心典型結構、動力傳動、控制技術、高度集成、精度補償技術、人機對話編程軟件技術及錐齒輪嚙合理論、接觸區理論設計、齒面測量、誤差分析與修正技術及優化仿真技術、多學科、多專業、多領域的互動與交叉耦合等關鍵技術上實現了重大突破。
促進產品結構調整與優化。企業要在優化的基礎上實現產品結構調整,關鍵在于要有凸顯高端、高新、高質特征的新一代產品作支撐,而國家“863”項目鎖定的目標,就是研制集專、特、精、新于一身且極具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不僅與承擔項目的企業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有著相同的路徑,并且能加速承擔項目企業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的步伐。
從賣產品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用戶對齒輪機床的總體要求涉及精度指標和性能指標。在描述上往往是抽象的,不能準確具體地給出量化指標。在有些指標的要求上,也不考慮相關的約束或限制條件及可實現性。因此,為客戶創造價值就要準確了解和掌握用戶的真正需求,并將其轉化為技術輸入參數和性能指標內容,在用戶需求內容與產品工程設計目標之間建立相互對應的映射關系,這就保證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瞄準用戶,貼近用戶實際需要。歸納起來的指標要求有:工作精度、可靠性、生產效率、柔性、成套性、環保及完整解決方案。“貼近用戶,量體裁衣”視用戶為專家,誠心拜用戶為師,虛心聽取用戶意見,甚至把用戶的批評、指責,當作改進的目標,創新動力。唯有挑剔的用戶,才能造就出卓越的供應商。實現從單機到成套、從賣產品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充分發揮了老專家的作用。為保證重點產品的研發項目順利實施,聘請廠內、外多名專家作為技術顧問,直接參與到具體產品研發過程中。充分發揮老專家所掌握的產品核心技術、典型的機床布局與成熟的動力傳動結構及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針對技術方案的可行性、生產制造過程的支撐能力、成本控制等方面內容,采取多個視角,從不同的專業技術領域,對設計、工藝、生產制造、裝配調試及滿足用戶需求的合理性進行綜合評價。對產品預期所要達到的技術參數、性能指標、具體實施方案與采取的措施及支撐保證條件等進行審核。制定出按產品功能需求,對構成產品的相關部件、控制策略、功能部件選用等具體原則與實施步驟,借助計算機技術生成可視化的產品模型,從而進行直觀、具體地分析評價,保證項目順利完成。
三、成果取得的效果
(一)通過調整組織機構,拉動企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明顯提升
1、企業組織機構的創新,使各項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機構的合理設置,部門職責和崗位結點的明確制定,工作邊界清晰,無縫銜接使天津一機床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有效制定和實施,以責任制為紐帶的績效考核制度,從激勵和約束兩個方面充分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使企業的文明生產、勞動紀律、現場管理、設備管理、產品質量等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2、企業連續三年主要經濟指標得到較快提高
預計“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起,各項經濟指標將實現大幅度提升,真正為實現天津一機床做大做強的目標奠定基礎。
主要經濟指標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主營業務收入(萬元) |
22062 |
20628 |
23442 |
30000 |
利潤總額(萬元) |
237 |
550 |
677 |
800 |
齒輪機床產品產量(臺) |
311 |
294 |
367 |
500 |
資產總額(萬元) |
37884 |
38638 |
40879 |
42015 |
凈資產收益率(%) |
2.29 |
5.29 |
5.96 |
7 |
(二) 通過企業對標取得的效益
1、2010年降低機床采購成本
∑Ca=計劃采購成本-實際采購成本
=5192-5089=103萬元
2、2010年降低售后服務費
∑Cb=計劃售后服務費-實際售后服務費
=100-81=19萬元
3、質量成本損失費
∑Cc=質量成本損失定額-實際質量成本損失費
=55-41=14萬元
4、降低成本和費用合計
∑=∑Ca+∑Cb+∑Cc
=103+19+14=136萬元
(三)實施 國家“863”項目進行的技術創新的成果
1、“863”項目的實施,把天津一機床已經打造成弧齒錐齒輪成套加工機床研發生產基地
隨著“863”項目的成功實施,天津一機床對齒輪機床的研發實力有了質的飛越;產品由中檔提升到高檔水平;新研制的產品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替代進口,并得到國家權威部門的重視。隨著已經打造成成功的國內最大的齒輪機床的研發基地誕生,接踵而來的大項目有:(1)、“市長基金”:天津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項目名稱:《基于敏捷制造的現代齒輪加工成套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該項目涉及到的齒輪機床產品包括10大類47種產品(含6種技術儲備產品),市財政撥款700萬元。(2)、2010年國家重大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課題名稱:YKW51250數控插齒機。研制大型高效精密六軸數控插齒機,最大加工零件外齒輪直徑2500mm,內齒直徑3200mm,最大齒寬550mm,最大模數30mm,加工精度6級。國家財政撥款698萬元,天津市財政撥款200萬元。本課題研發的產品可滿足我國風力發電機組、冶金、石油、建筑機械等行業傳動裝置大直徑圓柱內齒輪的加工。(3)、2011年高檔數控機床與基地改造費,課題名稱:YKW2075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國家財政撥款956萬元,天津市財政撥款200萬元。
2、“863”課題的實施,拉動新品提速、人才培養和專利技術發展
(1)新產品研發駛上了快車道。1953年----2000年,48年共研發新產品87個,平均每年研發新產品1.8個;2001年----2010年,10年共研發新產品72個,平均每年研發新產品7.2個;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共研發新產品49個,平均每年研發新產品近10個。
(2)“863”項目,是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所取得的成果。通過“863”項目的實施,天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10名,博士后2名。天津一機床通過老專家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傳、幫、帶,不但完成了項目,也培養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3)隨著“863”項目的拉動專利技術近年來增速很快。
2001年—2007年,8年間累計授權專利29項,2008年—2010年,僅三年就取得授權專利33項。
3、新產品創造的效益
“08-10年”新產品銷售收入為22415萬元。“08—10年”成果實施年新產品平均每年創造的效益:
=(22415-11162-成本和費用-其它費用)÷3
=(22415-11162-9002-1042)÷3
=403(萬元)